采访嘉宾:董飞 记者:Bob, Ash 嘉宾背景:南开本科,杜克硕士,均为计算机专业;曾在百度、Amazon实习,Linkedin任职,目前为Coursera数据工程师;在知乎设有专栏,并在国内外各高校举办大数据和求职讲座。 前言:董飞,在网络上又称“董老师”,从南开到杜克,从创业公司酷讯,到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再到全球最大在线课程平台Coursera,短短十多年,他已在多家互联网公司摸爬滚打,积累了众多的知识和经验。他既是一名干货满满的IT工程师,也是一位对求职颇有研究的”明星面试官“。本期泰勒访谈,董老师将和大家分享他不断追逐的职业梦想和对计算机行业的独到见解。
泰勒:您在知乎上非常有名,很多读者都看过您写的文章。为了方便新读者对您有个基本的了解,能否简单地自我介绍? 董飞:我本科就读于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创业公司酷讯负责垂直搜索频道技术业务。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自然受益匪浅。但因受金融危机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不顺利。如每一个IT人一样,我对硅谷这样一个集人才,技术和资本于一体的肥沃土壤有着异常的渴望和憧憬。带着这样的硅谷情节,在当时工作上没有合适外派机会的情况下,我选择了出国读书。 由于申请留学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我在留学前又有了一次去百度的实习机会。一方面积攒学费,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在百度这样一个技术驱动型非常强的公司体验另一种IT公司环境。在百度的实习部门是2010年刚刚成立的云计算部门。经过这份实习,自己在技术上的广度上有了一定的积累。 在顺利拿到杜克大学计算机硕士的录取以后,我来到了美国留学。在硕士期间,有机会去了Amazon实习,参与的是Amazon Web Services相关的基础架构建立。亚马逊使用的云计算是公司的技术优势。这与我当时的大数据研究项目有很大的相关性。在杜克大学毕业以后,我顺利去了Linkedin工作。Linkedin是一个比较开放式的公司。不管是对待员工方面,还是工作的自由性上都很好得体现了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在Linkedin我就职于广告组负责广告的后台数据处理。很快就晋升为了资深工程师。2014年,因为自身对创业公司氛围的喜爱,决定去寻找其他的机会。期间拿到很多硅谷一线热门公司的面试机会,最后基于自我兴趣和个人价值体现,选择了加入Coursera做在线教育。我一直都非常认同在线教育的社会意义。现在一方面依旧从事技术工作,另一方面正在不断探索再教育和网络教学。 泰勒:我们了解到您在本科毕业一开始是在酷讯和百度工作,我们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原因或者契机使您决定在工作3年后来到杜克学习? 董 飞:在国内工作的时候,对技术有着狂热的追求。第一份在酷讯的工作使我在技术的广泛度上有了一定的积累。当时大学刚毕业,学习的热情非常的高,但是从酷讯 到百度让我知道,正规的互联网公司在做到一定规模以后,还是需要挖掘技术上的深度。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技术上有广度而缺乏深度的问题。举个例子,百度云计算 非常讲究高性能,对代码的要求和质量的把控非常严格。当时的工作对自己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让我懂得不能因草率和贪图一时的爽快,而牺牲了产品长远的稳定 性和可维护性。基于上面的考虑,决定出国留学,希望自己在技术上有一个广度和深度很好的结合。 泰勒:在杜克硕士毕业后,您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您实习过很多公司,是什么让您选择了Linkedin? 董飞:在对技术的广度和深度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我把更多关注放在了公司产品上,因为我个人对互联网产品一直都非常感兴趣。选择Linkedin有一大原因是因为我一直是Linkedin的一个深度用户,自身对探索不同人的成长轨迹和职业发展历程非常感兴趣。Linkedin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让所有人的简历可以很容易在上面找到,让榜样的力量在这个平台上发扬光大,并让人们了解所有名人都不是一夕成名。这样的产品是我非常喜爱的。加入公司后我被分配到广告部,负责首页sponsor update的技术构架搭建。此类技术和我们熟悉的Facebook及Twitter的投放广告非常类似,但在当时是Lindedin的一个新产品。这段经历让我对产品的开发流程,特别是技术架构和广告系统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成功帮助公司赢得了一定可观的收入,因此公司完成了一个很关键的节点。 泰勒:在Linkedin工作了两年,您跳槽到了Coursera。加入Coursera 这样一个MOOC,是出于兴趣理想还是因为有更多机会和空间?对于换工作有什么看法和指导,比如timing,权衡自身和公司的发展? 董飞:决定离开Linkedin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的工作被限制在广告领域,而个人对广告方面兴趣并不大。我认为广告行业是发展较成熟的行业,创新机会相对偏少。二是,处理的广告数据对我而言没有特别大的意义。于是我决定换工作。当时除了跳槽之外的另一选择是转换到Linkedin其他的部门,但Linkedin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公司,加入其他部门自己的价值依旧不大。我一直希望自己Step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希望有所突破,于是开始了自己的面试之旅,借面试这个渠道去了解Linkedin外面的世界。很有幸拿到过很多公司的offer,最后选择Coursera有两个原因。一是,个人对在线教育很有感情。教育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虽然从事这一领域薪酬不一定很优渥,但是它的社会价值可以一直激励我前进。我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世界,哪怕是提高微小的一点也是令人振奋的。第二点是,Coursera在公司规模上正处在上升期。美国GDP的20%都与教育产业有关。而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大学,在学习效率和学习方法方面与几百年前的教育方式依旧大同小异。对比一些相对成熟的行业,在线教育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在它还没有到达到成熟的时期,希望自己可以为它埋下一个伏笔。我相信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一定会颠覆很多事情。总而言之,不管是在选择职业,还是选择跳槽上,要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和行业发展规律去把握机会,并且,用一种阳光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变数。我相信每一段经历都会为我们的下一段经历提供更好的判断依据。 泰勒:硅谷/IT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在哪里?对于大数据应用有什么样预期?未来大数据与哪个行业的花火最大?有哪些领域和公司值得我们关注? 董飞:从我的角度来说,也看到了几种可能性。一个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智能家居就属于这一类。另外AI(人工智能)也是一个大方向。以前的AI是专家系统,现在把AI和大数据结合起来,就实现了AI里面的学习功能。Google和百度都在上面有很大的投入。我个人也非常期待这些能够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技术。另外还有场景化的(推荐)服务。当然也会有风险在里面,比如人会变懒然后变傻。 泰勒:您对国内的IT产业发展有什么见解和预期?对于一些想要回国发展或者创业的留学生和科技人才有什么建议? 董飞:中国现在有一点创业狂热,大家一窝蜂的都投入到所谓的创业中。随便一个idea都有非常多的团队在做。但是有些过于浮躁。比如现在比较流行O2O。我听说有一个所谓的O2O的 创业就是到大学宿舍给学生洗袜子。另外重复建设的现象也很严重,这样会导致恶性竞争。其实本质上还是传统的思维模式,只不过是拿时髦的概念包装了一下。我 想未来可能会洗牌。我想还是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业,避免恶性竞争。另外不要着急,机会总是有的。要懂得积累,不要只想着一夜暴富。 【董老师教你面试】 除了在技术上不断追求卓越,并希望通过自己的技术和努力创造社会价值,董飞还是一名“明星面试官”,他考察求职者的慧眼是在Linkedin任职期间面试几百人不断锻炼出来的,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让他教你如何在面试中脱颖而出。 ——————————————————————————前言:这一部分,作为一个过来人,董飞将和读者聊聊IT行业求职者的职业选择。同时,作为一个“明星面试官”,他会通过自己面试别人的经验讲解面试中不常被人注意的细节,指导大家如何更游刃有余地应对面试。 泰勒:您能谈谈IT行业就业的情况吗?比如人才需求。 董飞:总体来讲IT行业需求量最大的还是软件工程师(software engineer)和数据科学家(data scientist)。这两个职位的需求远远多于PM(program manager)和行政人员,特别是位于硅谷的公司。比如我现在所在的Coursera,有差不多50%的员工都是技术人员。
泰勒: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对于求职应有怎样的认识?在校期间应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怎样的规划和准备? 董飞:首先,在职业发展的选择上,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不要墨守成规,固守在自己本来的专业。毕业后虽然有很多坑可以跳,但是大的坑(比如IT)还是比小的机会要多,也不容易饱和,值得选择。 我觉得为进入IT行业准备,比较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在学校上课,一起做project。这种方式确实能带来很多启发。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也会激发学习动力。很多时候一个人看书不一定学得进去,而且闭门造车不合时宜。
泰勒:在求职的过程中应该有怎么样的策略(行动)来争取工作机会?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 董飞:首先Linkedin 是一个很好的工具,高级用户可以看到跳槽率,人才从哪个公司跳到那些公司,这样就了解到热门的行业和受欢迎的公司。 刚开始找工作,找到敲门砖很重要,一定要抓住身边机会。比如聚会时候偶然认识的人,学校的招聘会,还有学校附近的小公司,统统不要放过。这时候应该把目标设定在拿到机会,甚至可以不求报酬。其实这个阶段对招收自己的公司来讲也是很辛苦,他们要从头教起。 一开始面试挂掉也很正常,重要的是学会总结。从失败中学习。每次把你不会的问题记下来,不断的学习,扩展。这是个学习的习惯问题,什么都是一砖一瓦积累起来的。有些人专注于刷题,我觉得不是长久之计。 心态方面,人其实不是被别人打垮,很多时候是被自己的放弃打垮。我认为把一件事做好,本身就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完美。中途放弃就会一无所有。我的建议,一个是要有信念,把学习当做一件愉悦的事情去做。遇到不会的问题时,不要想着被打击到了,而是发现新的进步空间。也可以把自己所学的跟别人交流一下,这其实也是一个训练的过程。 另外也可以做一些networking。在公司里面表现好的人靠的不仅仅是技术,还要受欢迎。这其中包含很多方面。比如做事的态度以及团队的融入。美国人很讲究在一起的时候能够have fun,当然也看工作效率,也就是是否能够按时达成团队设定的目标。这些都可以在生活中培养和训练。 泰勒:面试官是怎样在短时间的接触后很快地评估面试者?面试者在准备过程或者面试中比较容易忽视,但对面试起到关键性作用的细节有哪些? 董 飞:我面试过很多人。在面试的时候,我一般会先让他们做个自我评价。很多人在这个时候会懵了,无所适从。有些人就不怎么能说的出来,或者说的非常肤浅,比 如他们会说喜欢学习之类没有太大意义的话。还有的人为了讨好面试官会说自己很勤奋,喜欢加班。但实际上在公司里并不鼓励加班。这些回答都不能令我信服,反 而会降低印象分。我希望听到的回答是比较有硬货,能体现个人水平的表达。当然我也会有意的引导。比如给他设定一个场景,告诉说老板突然交给他一个完成不了 的任务,要求下周release,然后问他会怎么做。我不希望听到说自己会拼命闷头大干。我想听到他能给出一个灵活的解决方案。比如首先看下这个工作是不是已经有人做过了,如果是就不需要再重复劳动;另外也可以问有经验的同事;当然也可以提出反驳意见,表达对这项任务的质疑,因为Argue也能体现出你是个有想法的人(顶撞除外)。总结起来就是要能够充分利用资源,有独立的思考和理解,这些都是公司希望看到的特质。我希望交流过程中能感受到面试者是真诚的。 以上都可以看成是软技巧,还有一些硬技巧。 对于一些技术的话题,比如说自己做过的项目,一定要熟悉。有些人面对有关自己简历上出现过的项目比较细节的提问时就没有办法解释了。最好还是有所准备,对于面试官的疑问能够给出满意的答案,当然并不需要有特别深刻的见解。很多方面面试官并不懂,也不会真的要考察面试者的知识。但是对于写在简历上的内容有充分的准备是对面试官的极大尊重。我想可能是因为照搬模版,很多的简历上都会有“精通”二字,后面跟了一串无关紧要的东西。比如说NoSQL和excel,我觉得这就不够professional。从申请engineer工作的角度来讲,列出来word,excel这样的东西并不能体现你的个人能力和工作技能。 另外当然也会有一些coding题 目来考察面试者的基本功。这方面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人一上来还没听清问题就开始写,这样的情况在我这就是一种评价:零分。因为你写的不是我想要 的。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多问两遍,确定题目是不是这个意思。他问的时候我肯定会给他讲清楚,也会给他简化,这个交流的过程很重要。在写code的时候,应该一气呵成,那些一遍写好并且做到清晰易读的代码是最好的,虽然面试中通常并不会要求这么高。另外写的时候尽量严谨一些,注意细节。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起名字,比如abcd这 样的命名很容易把面试官搞晕,他一晕,你的把握就不稳了。应该起个好的有意思有意义的名字,这样面试官就会很愉悦。其实公司中起名字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很多时候需要大家一起讨论才能搞定。名字起的好,朗朗上口,大家就会很舒畅,觉得你很有水平。还有有其他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可能电话面试不明显,现场面试的时候更容易发现。一个是书写,另一个是排版,做得不好会让人觉得面试者不会规划安排事情。
泰勒:怎样跟不同类型的面试官互动?怎样在面试中更有效地表现出最佳的自己? 董飞:每个面试官风格上差异可能会很大,要多练习与人相处的方法。评估面试官是哪一类型的人,然后在交流中做到投其所好。比如说有些美国人就很喜欢聊天,你和他聊痛快了他也会跟你适当加分。但有些人就会觉得扯无关的东西很没意思,想要你一针见血,直奔主题,说说对某个技术的看法以及使用经验,或者谈谈自己用过的技术。这一点确实非常看风格,不过也可以准备几个模版用以针对不同的情况。总体来说要做到和面试官 on the same page,这是最重要的。你聊的东西跟面试官的兴趣点不一样会吃亏,虽然不一定会fail你。我自己有时也会这样,看起来跟这个面试者擦不出火花了,就考你个难一点的,当然我会时不时嘘寒问暖一下,不过实际上他也问不出什么问题。最后45分钟一到就散了,完了之后就会给个很低的分,说他能力不行,不善于表达。我觉得中国人在这方面做的不是最好的,要练习沟通技巧,另外就是尽量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面试有时候是很辛苦的,反过来面试官其实也会体谅你,给你出个简单一点的题目。这也是彼此尊重的过程。 泰勒:很多求职者在选择offer的时候,经常会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去startup还是谷歌这样的大公司。作为offer拿到手软,湾区混迹多年的高人,您怎么看? 董飞: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根据我的经验,在看待offer的 时候,一般存在有两种比较极端的情况,一种是自己能力不够去不了大公司,然后就说在小公司更好,能有更好的发展;另外还有一类,就是抱定了要进大公司的念 头,一心往里面挤,直到进去为止,有点类似范进中举,在他进到大公司之后就没有任何追求了。我觉得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对于第一种,在没有去过大公司前, 怎么能随意说startup就能学更多呢?其实startup并不适合每个人。大多数人还是应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去添乱。好的startup的压力很大,对能力要求很高。在比较成熟的大公司,也有很多机会。比如我当时去linkedin的时候公司规模已经很大了,但是我参与的项目还是让我有机会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做出一些结果,帮助我晋升到senior。小公司很多时候会有这样的困惑,你不知道自己在做的东西是不是在正确的方向上,很有可能做了无用功,甚至瞬息间就break。大公司一般目标和任务都比较明确,自上而下的压下来,风险控制的很好,不容易出现出意外。另一方面来说,除了大公司(非,领,狗,推)不考虑其他机会也是不对的。大公司不一定安稳,当年的IBM,微软都有过大规模裁员,所以不要指望哪个公司能够一直不裁员。只是着眼这些公司的员工福利,这样的追求未免过于狭隘。这样的环境会把人废掉的,这就意味着你会失去自己的思想。我自己也在大公司呆过,大家在一起讨论不是技术的发展方向,而是买学区房之类的,这让我觉得有点boring。事实上,很多人都陷入到这样的模式里,真的就不愿意再有突破和改变了。
泰勒: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跟所在的人生阶段是否相关呢?怎样是比较合理的career path呢? 董 飞:我个人的想法,应届生可以先到大一点的公司去看一下,了解下在大公司的工作状态。当然也有人在很早阶段就有明确的方向,想要创业或做一些很有勇气的选 择。我很佩服这样的人,但要明确一点这样做的风险也是很大的。一般人的想法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人不具备商业意识,即使技术强。像Zuckerberg这样的人是很少的。而阅历不够的情况下看问题难免会自大。 战略很重要。过于追求技术会钻牛角尖, 从整体来讲意义也不是非常的大。战略意味着把自己的思维提升到调度和整合各方资源的水平上来。这个能力不容易培养。从大公司出来到创业公司,并且积累到一 定阶段后,再拉一批人出来效果会比较好。目前创业很热,但是不要为了创业而创业。我觉得还有一个误区,认为创业就会赚钱,而有idea就能创业。事实上很多人都有idea,只是没做成。然而别人失败了你也不一定就能成功,这是个红海,所以不要轻易跳进来。要来就要有备而来:经过磨练和思索之后,把事情想清楚了再进也来得及。我所说的战略准备大多数年轻人是很难做到的。 另外进到公司里面之后,要能够踏踏实实做事。像在公司里印度人往往做事会比较勤勤恳恳,让上级很安心,这样也就容易被予以重任。所以可以看到IT公司里面很多印度人,有很多高管也是印度人。 泰勒:缺乏工作和社会经验的年轻人,应该如何把握住新的机遇?什么好的方法和途径可以和我们分享吗? 董飞:我觉得成功是没捷径的,一定要慢慢积累,能力,知识,视野还有决心。注重成长,不要总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不要总是做重复性工作。 |